lincode +

晓松奇谈

Ramen

2016年最后一天是一个周末。我在家吃午饭的时候,看了最后一期晓松奇谈。我大约是今年开始间或看高晓松的这个节目的。一般是周末吃饭时,边吃边看。看了几期我发觉它还挺有趣的,是中国少有的看得下去脱口秀节目。

如果将《晓松奇谈》看成一个产品的话,我觉得它的成功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告诉了中国的中产阶级应该如何过中产阶级的生活”

为何中国的中产阶级需要被教导如何生活呢?

现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整个主流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共识。当然,当前中国社会还有诸多的不平等,有很少数先富裕起来的富翁阶层,也有数量巨大还未富裕起来的人群。但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我们是以中间的那群较富裕人群的生活方式来定义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的。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常常用“小康”,或者近期提出的“中国梦”来形容。当然,小康和中国梦都非常笼统。小康的定义中没有告诉你应该持何种态度欣赏美国电影;中国梦也没有告诉你如何品尝日本美食。所以,在中国,这个主流的关于美好生活的图景仍有大量空白需要描绘。

出现这个状况是因为在三十年前,中国还没有中产阶级这个社会阶层。那时,我们整个社会还处在马克思引导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社会实验之中。在当时的中国,除了少数高级干部,无论工人,农民,还是干部,大部分人都过着平均而匮乏的生活。被主流社会所赞颂的生活方式是,“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而艰苦奋斗”。但中国在近三十多年的急速社会转型中,快速抛弃了旧的共识,又还没来得及形成新的共识。我们就处于这个尴尬的时代。现在的中国中产阶级是中国第一代中产阶级。这一代中产阶级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但其实整个社会都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能力教导或者引领的人或产品并不多。

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其实并不需要一个脱口秀节目来告知他们应该如何过和其社会阶层相匹配的生活。他们在父母的身边长大的过程中,就已经习得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如果是社会流动过程中形成新一代中产阶级,也能很快习得这个阶层应该有的生活方式,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宣传主流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描绘。 所以,可以理解在欧美日本没法找到一个和“晓松奇谈”相当的对标的节目,或者产品。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这个需求。

在中国,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父辈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他们大部分生活经验对于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无效的。例如,尽管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很多父母还在劝自己孩子考公务员,或者进国企。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特别精神文化产品,大部分都满足不了中产阶级日益增长的期望。而信息壁垒早已被击破的互联网时代,日韩和欧美的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就影响着国内成长中的中产阶级。这更拉大了中产阶级的期望和我们的现在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

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能会这个星球上最大的一群有相同价值观,消费观的人群。如果是一款带人群属性的产品,任何能帮助这一代中产阶级解决某个问题的产品,都应该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

点击查看评论

Blog

Opinion

Project